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浙江温州召开。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据前不久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预热采访新闻通气会发布的消息,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日前,记者随采访团走进浙江,近距离感受“浙里”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三角、助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孕妇戴上智能贴片,24小时不间断倾听胎儿心率;“一键助针植入”的半植入式器件,实时监测人体血糖;像创口贴般贴合人体皮肤的“柔性心电贴”,精准监测心脏数据……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众多前沿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背后,是嘉兴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破题”。
图说: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
科研市场并驱齐行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里,一张能够监测使用者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智能床引人关注。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企业麒盛科技正在开发一款具有感知能力的智能床,但苦于企业研发实力有限,一直进展不顺。
“只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创新才有价值。”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介绍,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长三角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与麒盛科技深度合作,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加大应用研发,将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落地,最终打造出这款智能床,智能床内置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睡眠状态,通过收集数据,对用户睡眠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改善建议。“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搭上科技创新快车,转化成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为企业发展开辟出长周期创新的新赛道。”
如何让科技资源服务更多的企业,让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最关键的是让科研与产业需求距离更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杨向东看来,有组织的科研、有管理的创新、有融通的桥梁才能构建一套完整的机制体系。经过多年实践,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探索出一套颇具特色的“政产学研金介用”北斗七星模式,分别对应在产学研全链条合作中的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等七大创新要素。“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鼓励把科研项目放到市场上历练,通过我们这个载体平台,综合协调多种要素和资源,助力了创新成果成功转化。”
高校企业双向奔赴
20年前,浙江大学药学院里,安徽籍年轻学子范骁辉正在埋头攻读博士,20年后他已成为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该中心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中的祥符荡。“一边是风静水天波,一边是实验里层出不穷的炫酷科技,带来看似矛盾,实则相得益彰的研究体验。”
图说:祥符实验室 沈雪华 吴志浩 摄
“像我们从事的研究,产业链配套在嘉善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几乎都能找到,这样集聚的产业优势,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科研人员在这里有广阔的空间来投入研发。”范骁辉认为,对高校来说,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桥梁和纽带,才能真正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心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创新递送技术联合研究院就是个很好的创新合作典范。双方通过设立联合攻关项目,共同组建研发团队,通过科研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
如今,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已在祥符荡落地了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6大未来实验室。眼下,各实验室已拿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研发国内首款细胞培养鱼肉技术,建立食品柔性智能绿色提取中试生产线,实现无人化生产线运行等。
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已经建设浙大未来创新园(张江)产业飞地,成立示范区首个创新成果转化验证中心,面向全国完成60余个项目征集,等离子体治疗肿瘤设备等自研技术进入孵化阶段;运用人工智能设计纽扣,推动西塘镇传统纽扣行业提能升级;与日善电脑等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落地产业项目4个……
目前,祥符荡科创绿谷已经吸引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长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继入驻。校地合作实现双向奔赴,一个个自带创新基因的校地合作平台,正在让“科创之花”结出产业“发展之果”。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UEADADYQHKQEHKQHEQ